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4年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置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京滨工业园自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尺,坚定园区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勇于走在时代前列,一项项重要规划出台、一个个重大项目实施,从建设工地到成熟园区,从粗放单一分散到产业成链集群,协同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生机勃勃、耀眼夺目的高质量发展之花。
全力承接资源 打造主导产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排头兵”,京滨工业园坚决扛起承接北京外溢资源的使命任务,稳妥有序推动疏解项目落地见效。
坚持战略牵引。十年来,京滨工业园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战略牵引,积极对接服务北京资源,领导带队“走出去”“引进来”,每年多次开展北京招商推介会,参加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园区连年超额完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务,连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
持续招新引优。十年来,海纳川海拉、本特勒、大禹节水、蒙牛、北内、立邦、科斐凯博、中金大数据、中科院化学所、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国内外区域总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及相关服务配套产业已在园区这片沃土深深扎根、蓬勃发展。
延链补链强链。十年来,大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园区拔节生长,包括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著名品牌阿里巴巴、全球知名的综合性网上购物商城、国内图书电商领域的领军者当当网、中国领先的乳制品供应商、世界乳业十强的蒙牛乳业等,一大批高精尖企业在园区实现创新发展,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
2014年的京滨工业园,在园企业700余家,投资总额500余亿元;到2024年,园区已拥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5000余家,其中实体企业300余家、外资企业29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资企业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投资总额1000余亿元。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京滨工业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已然成形起势、成链集群。
https://file1limit.gongzhu.net.cn/file/20240321/a47c22a9.png
全心筑巢引凤 助企安心发展
怎么让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地企业“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干得好”?京滨工业园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打造坚实基础设施。十年来,园区高标准完成辖区内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电、通讯、宽带、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十一通一平。高新公寓、职工餐厅、教育园区、通勤公交、金融机构等基础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企业员工足不出园就可享受一站式配套服务,解决企业经营后顾之忧。
打造完善服务体系。十年来,园区不断探索实施系列便民利企措施,积极建设“大综窗”服务,线上线下同时提供服务;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质效;推进企业纳税集成智能办理;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效率;打造专业领域产业体系,吸引细分领域企业入驻;打造京滨睿城科技创新园,吸引新型科技企业落户。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十年来,园区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持续营造亲商、重商、尊商、敬商的良好环境,坚持“政策靠前、服务靠前、保障靠前”,各部门创新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质量、延伸服务范围,切实打造“友好京滨”这一金字招牌。
一系列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干货”,切实解决园区落地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换来更多优质企业的投资信心。
全速产业焕新 不断提升质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前进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十年间,京滨工业园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核心,持续推动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企业聚集,促使园区企业汇聚起创新发展的“大能量”,厚植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园区针对传统产业企业集中状况,不断加大政策、金融、产业等方面的要素支持力度,通过梯度培育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让企业通过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速推动传统中小企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园区完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京滨产业链对接北京创新链,推进更多北京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形成“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生动局面。园区用好用足国家级孵化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全力提供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支持,培育、孵化一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全力解决创新人才难题。园区针对人才引进、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积极开展人才新政及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宣讲会,深入科技型企业开展精准服务,协助企业开展各类科技类资质认定、武清区自主人才认定申报,同时每年组织多场“通武廊”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各项工作进展,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手”越牵越紧,科技创新的“步伐”越走越稳。园区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1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4家。拥有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累计认定雏鹰企业171家次、瞪羚企业21家次、累计认定领军及领军培育企业3家,拥有市级及以上平台8家。京滨工业园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速壮大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全面拓展载体 持续盘活存量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空间载体是关键。京滨工业园以拓展空间载体、盘活闲置资产为抓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开发拓展区域。园区总体规划2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9.65平方公里,3.42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域已获得批复。拓展区域将按照智能制造中心的产业定位,高标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在拓展区域范围内,目前投资规模超100亿元的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多个智慧产业项目正在积极推动中。
释放发展空间。园区全面梳理可利用、可挖掘资源,将闲置资产位置、土地面积、厂房设备等情况登记造册,建立相应台账,盘清“家底”,“腾笼换鸟”。园区积极走访调研,精准了解企业需求,破解企业发展空间不足的产业升级痛点,“一企一策”“一地一策”解决问题。园区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结合现有资产、土地现状,精准招商引资,引进优质企业,为高质量发展铆足后劲。
激活发展动能。园区用新项目替换旧项目、用新动能替换旧产能,努力打好闲置资源盘活攻坚战。园区内闲置的土地、厂房、楼宇以及低效、双高、僵尸企业纷纷淘汰更新,引入众望教育、金石三维打印、国科海天集团、吉兴汽车等优质项目焕发新生。
“盘活存量资产”不仅要“盘”还得“活”,园区多措并举,奋力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形成了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园区现有总部楼宇建筑面积30万㎡,轻质、标准、专业级各类厂房15万㎡,国家级孵化器2.21万㎡,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9000㎡,正在建设60万㎡高标准厂房,为入驻企业备足丰富的拓展空间。
全盘融入区域 当好前沿阵地
京滨工业园紧邻北京通州和河北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承担着“通武廊”小京津冀区域合作试验示范前沿阵地的职责使命,自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园区强化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北京通州和廊坊城市规划,谋划明确拓展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规划设计等,形成了对接京冀、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不断探索区域合作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合力推动与两地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强化协调对接服务。三地在京滨签署合作协议,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举办协同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经济领域共享示范区。园区积极对接廊坊开发区,推动两地交界处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谋划建设协同发展创新区,实现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多方共赢的协同效应。
推进“通武廊”一体化。三地通力协作解决遗留问题,及时破解发展瓶颈难题,确保区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园区积极推进“通武廊”交通一体化,京滨大道与廊坊主干道路广阳道全线通车,京津塘高速大王古庄镇(京滨工业园)出口有序推进;在开通园区至城区企业员工通勤班车基础上,顺利开通京滨工业园至廊坊通勤班车。
播下良种,精心耕作,“通武廊”区域合作这块“试验田”历经十年,结出累累硕果。
十年春华秋实,京滨工业园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局,一项项创新措施、一个个携手项目应运而生,日渐密织的交通网络、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务体系铺展开来,不断书写着激荡人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滨故事。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清晰而坚定:“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京滨工业园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善作善成,奋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中贡献京滨之为。